第(1/3)页 小白车驶入四环路的时候,李峥依然在回味与教授共渡的美妙时光。 真正谈到学术问题的时候,教授的语速出奇地慢,倒不是脑子转不动了,仅仅是在思考精准简练的措辞罢了,李峥甚至怀疑,把这次谈话记录下来,其表达大概已经完全满足论文标准了。 比教授面见爱因斯坦时幸运的是,李峥至少听懂了六成。 当然,这也是因为教授刻意规避了深邃的表达,更多的时候都在评价一些天马行空的猜想和方向。 当然,这里面必定包含统一场论,爱因斯坦也是因为这个请他去办公室的。 这个爱因斯坦晚年专注的领域,直到现在仍然存在一些玄学成分,也是广大民科热衷的部分。 很多人认为爱因斯坦晚年已经沦为了一个产出贫乏的科学家,思维不负早年的犀利,反而像牛顿一样,沉迷于一些虚幻的,不存在的,哲学意义上的东西。 但教授并不这么认为。 他认为统一场论是一堵墙,研究物理学到一定深度必然会接触到的墙,造物主为了防止人类窥探,在宇宙形成之初树立的一堵墙。 而那些才思敏捷的天才,无疑会比其他人更早地撞到它。 无论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在跑马圈地一般潇洒地拓宽了物理学的疆域后,都不可避免地撞到了它。 他们因此不得不停下伟大的脚步,试着去越过它、击穿它、观测它,乃至去幻想它。 没人比他们更痴迷于墙那面的世界,痴迷她的美,她的未知。 正是这种痴迷,给了现代物理学方向。 今日的基础物理,最重要的问题,正是对统一场论的探索。 那些质疑爱因斯坦晚年犯迷糊的物理学家,如果能活到今天,大概只能嘴硬地说“全人类的物理学家都在犯迷糊”了。 无论是量子力学还是弦论,都是在回归物质的基本单元,试图找到一套解释一切力量的统一结构。 这堵举全人类之力,半个多世纪仍然只敲下来半块砖的真理之墙,又凭什么埋怨一位老人没能在有限的晚年将其一拳击穿呢? 当然,当年埋怨爱因斯坦的人并不是在埋怨这件事。 在他们的视野里,只看到了一位老人停在了空气面前,上上下下反复摸索,敲敲打打,便笑他傻了、疯了。 直到几十年后他们真切地触碰到了那堵墙,才来得及歌颂他几十年前的伟大。 而在当世物理学家中,能冠以“伟大”之名的,大约只有教授其人了。 只因他塑造了一只空想之拳,一举击入了这堵墙的中心。 在主宰宇宙的4种基本相互作用中,杨-mills规范场论统一了其中的两个,并且搭起了与引力的桥梁。 这不仅引发了一场物理学革命,同时也是量子力学诞生的三大基础之一。 如果非要将教授与爱因斯坦相比,那么教授最大的不足在于…… 他太长寿了。 长寿到退了休以后,仍然可以四处与李峥这样的年轻人合影。 而且又赶上了互联网时代。 毕竟,除了李峥这类人以外,没人会为了搞懂杨-mills规范场上网,还是八卦撕逼更契合年轻人需求。 当然,李峥也没能克制住自己,稍微八了一些卦。 不过后面的谈话,多是围绕着统一场论延伸开的。 与经典物理学不同,现代基础物理学与数学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教授更是数次强调了几何在基础物理中的重要性。 全程,几乎都没有谈到宇宙、粒子这些字眼,反倒是提了不少数学概念。 可以说,真正现代物理学家的世界,像数学一样精致,也像数学一样枯燥,对大多数人而言,最烂的科幻小说也比最杰出的物理论文要有趣得多。 好在,李峥的数学水平刚好处在理解教授论述的门槛上,那些丝丝入扣的讲解虽不比科幻小说壮阔,却也足够他“妙啊”好几次了。 这也难免让李峥想到了解其纷,只是教授的思维图像比他要清晰殷实许多,不像他总是跟喝多了似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啥。 嘀嘀! 后车的催促将李峥拉回了眼前。 前行十来秒到达下一个堵车点的时候,李峥难得地检视起系统界面。 关键时刻到了—— 【学运:79→117】 教授的确学运昌隆,但能吸取的也就这么多了。 回头可得找个理由,再去吸……拜访一下。 至于眼前…… 【?天魔挑战?——完成!】 【天魔,已不拘泥于某个学科,将自己与学习融为一体,聚拢气运,只为冲向更高的天际。】 【开始学科融合……】 【计算学科相关性收益……】 【语文:139→145↑(4.3%)】 【数学:274→274】(0) 【英语:176→185↑(5.1%)】 【物理:386→447↑↑↑(15.8%)】 【化学:343→361↑↑(5.2%)】 【生物:198→298↑↑↑(50.5%)】 【历史……】 李峥看着各科目评分的极速增长…… 只能感叹天魔真身的威力了。 这个过程大约是将学科间相关的部分进行了梳理,因此即便他没有看任何生物书,对于生物系统的理解却莫名地深了不少。 相对应地,物理化学提升就很有限,大约是原来就学的很深了,未接触的部分,很少有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 至于数学…… 似乎是其它学科的妈妈……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