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走上前台(2)-《宋耻》


    第(3/3)页

    目前的东藩就是如此,当官不看个人道德,不看出身背景,甚至不看能力,只看结果。因此不排除一些官员,能力也有,态度也有,最后却因为运气不好而丢官的情况。比如一切都很好,遭到了一场天灾,最后丢官也不是不可能。考核不管这些,因为真要追求起来,就没完没了,天灾影响了政绩,那不也说明没有做好防灾准备吗?

    因为如此,所以还有不少官员,在东藩府考核不合格之后,被朝廷那边挖走。晏湲对于东藩府学培养的官员能力,十分认可。但真正愿意被朝廷挖走的官员,只是少数。一个东藩官员,只要没有丧失进取心,宁可去海外放手一搏,也不愿意去南宋朝廷那种污秽之地,因为进入南宋的官场,从此要面对更多的复杂冲突,在南宋才是真正的当官,而在东藩才是真正的做事。

    愿意来十二都,而且能够做十二都知府这种地方主官的官员,大多数都是这种心有不甘的官员,他们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却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无法施展,又看不上南宋官场的腐朽风气,所以选择来十二都重塑金身,一心要做出政绩,然后返回东藩。

    向李靖表达支持的,就是几个这样的官员,李靖也调查过他们的官声和背景,发现他们并不是什么野心家,支持他主要是因为政治上的理念一致。

    这种理念上的同盟,其实更加的稳定,仅次于立场。

    至少有三个人,李靖认为可以进行合作。因为这三人支持李靖在大平原推行的分田法。

    光靠分田分地,是吸引不到移民的,因为中州如今虽然开始人多地少,无地穷人极多,但还没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只要有手有脚不会饿死,哪怕当佃农也能养家糊口,无非是过的辛苦一些罢了。毕竟朝廷加上东藩,人口也不过一亿多点,而控制的土地面积,可比后世的明清都大,又引入了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粮食事实上并不缺乏,人口再翻一倍,其实也养的活。

    可是有地总比没地好,人一旦到了东洲,分了田地后,就容易留住他们。吸引人口来东洲的,只有黄金这种能让人失去理智的东西,被淘金热吸引来的年轻夫妇,往往都是一时眼热,抱着发横财的目的而来。

    确实有人发了大财回乡的,否则淘金热不可能持续不断,但这些人只是少数,大概有十分之一的淘金客能够淘到足以让他们回乡过起衣食无忧生活的黄金,四成的淘金客,事实上只能做到不亏本,辛苦数年,发现他们只能买下一张回国的高昂船票,以及并不比国内丰厚多少的收获,心有不甘的回国。其中一半人,甚至会亏本。


    第(3/3)页